“好八连”部分历任连首长讲述当年故事

在庆祝国防部授称南京路上好八连命名60周年,毛主席为八连题词“八连颂”60周年之际,浏览2007年5月17日的解放日报报道,重新体验历史,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过去发生的事件、人物和背景,还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启示。通过回顾历史,可以唤起人们的情感和记忆,让人们更加珍惜和铭记历史,不忘历史,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总之,通过重温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为我们的生活赋予更深远的意义。
“好八连”部分历任连首长讲述当年故事
来源:解放日报 2007年5月17日
编者按“南京路上好八连”享誉全国40年,留下了无数感人的故事。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种精神。今天,本报请“好八连”部分历任连首长来讲述难忘的岁月,难忘的人。品味这些平凡小事,更能感悟“好八连”精神的伟大和永恒…… 热爱祖国的每一块土地 刘仁福(第一任指导员、上海警备区原2师副政委、1980 年离休) 1959 年,八连接到命令,要求选拔部分即将退伍的战士去新疆、海南等地,支援边疆建设。开始,连队干部心里没底:战士们几乎全来自江南鱼米之乡,要奔赴艰苦的克拉玛依、五指山等地,行吗?一番研究讨论,我们坚信战士们有觉悟。 果然,消息传出后,即将退伍的老战士们积极响应,纷纷报名。 印象最深的有个老战士叫张智发。他在家乡有老婆孩子,也知道家属不可能跟着去支边,但仍然报名坚决要去。他说:艰苦的地方,总得有人去。我们要热爱祖国的每一块土地,党的需要,就是党员的志愿……由于名额有限,竞争激烈,我们从实际考虑,最终没有批准张智发的申请。为此,他还难过了好一阵子。 爱连队,胜过爱家庭 王经文(第二任指导员、上海警备区后勤部原副政委1982 年退休) 1961 年,八连来了一个副指导员,叫盛根铨。他的家就在二排驻地附近。每天清晨,起床号还没吹响,他就来到连队;晚上,熄灯号早吹过了,他还在连队“加班”。哪位战士、干部的家属来队探望,他总让妻子小张做菜招待;哪位战士病了,他也不忘叮嘱妻子做一碗鸡蛋面条当病号饭。 有一次,连干部在一起商量工作,盛根铨的妻子打来电话,说儿子从二楼摔到一楼的水泥地上,受了伤。大家都劝他快点回家,可他却叫妻子先送孩子去医院,自己直到工作商量完后才赶去……战士们都称赞他:爱连队,胜过爱家庭;爱战士,胜过爱子女。 盛根铨转业后,先后在上海海运局人事、人武等部门工作,有过权,管过钱,可他始终保持八连艰苦奋斗的本色。他的女儿在奉贤一农场务农,管人事的他想把女儿招工调上来。可他始终不徇私情。他的女儿是农场知青中最后一批回城的。 党中央三代领导核心接见了我 王传友(第三任指导员、上海警备区原政委) 我可以算是八连指导员中最幸运的人,受到过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接见,还当了共和国的将军。然而,八连的日子我最难忘,没有八连就没有我的今天。我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讨过饭、挨过打,受过很多苦。从一入伍那天起,我就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 1969 年,毛主席接见我时,亲切地握着我的手,问道:“连队建设得怎样?”周总理也向我了解过八连的建设情况。这一切,都给了我巨大的鼓励。从指导员到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师政委、警备区政委,尽管职务越来越高,但好八连的传统我始终没忘。下部队了解情况,到连队蹲点,我都坚持和战士同吃、同住,直接掌握第一手资料。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好八连的嘱咐和关心,永远是鼓舞我们前进的力量! 八千里路,七千斤菜 王振华(第四任指导员、第五任连长、上海警备区原南汇农场场长、2000 年退休) 刚进连队,就逢部队开赴安徽磨盘山进行军事训练。当时,天气干旱,所有菜都要到距驻地30多里外的县城去买,这任务落在了战士葛传义身上。每周,他一根扁担两只筐,去城里两三次,每次来回走七十多里山路,挑回几十斤粮食和菜。 一次,连里派一位干部陪葛传义一起去采购。买好菜后,他分给那位干部四十斤,自己挑八十斤。干部个子大,他个子小,欲与他换担子,但他执意不肯。烈日当头,走了一段路后,那位干部气喘吁吁、汗流夹背。葛传义见状,不停地从他筐里拿菜放进自己的筐里,一个担子在减轻,一个担子在增重,可那位干部依然举步维艰,回到营地就瘫倒了。这一年,葛传义挑了七千斤菜和粮、走了八千里路。
把“好”字埋在心中
邵金城(第五任指导员、警备区司令部原协理员、1986 年转业、江苏通州糖烟酒总公司党总支副书记)
1962 年,我从五连调到八连后,心情无比激动,写了封信向家乡的父老乡亲报喜。上午把信交给通讯员,下午指导员王经文就找我去谈话。王指导员拿着我的信,指着信封右下角“寄自南京路上好八连”的字样问道:“为何要这样写?”我回答:“从全国各地寄到连队来的信都这样写,所以我就……”
“小邵啊,八连好不好,应由全国人民来评价,作为八连的战士,怎能自称‘好八连’呢?你要牢牢记住谦虚谨慎的传统啊。我建议你把信封重写一下,和其他同志一样,都写部队番号吧。”一席话说得我面红耳赤,也让我真切体会到八连的精神。以后的日子里,我都说“我们八连”,把“好”字埋在心中,作为奋斗目标。
一双皮鞋一担粪
戴大喜(第六任指导员、1985 年副营职转业、安徽全椒县招商局副局长)
1974 年春天,连队到龙华去种蔬菜和施肥。我发现,别人穿着草鞋挑大粪,而新兵刘华芝却穿着皮鞋。我对他说:“穿皮鞋可以防止粪便溅到脚上,但容易扭伤了脚;穿草鞋可能弄脏了脚,但走起路来扎实而又省力。怕苦是从怕脏开始的,怕苦怕累不是战士的本色……”小刘是高中毕业当了小学教师后再入伍的,悟性好,能说会道。这次,他语塞了。此后,我发现他渐渐地变了:班长叫他去种菜,他要挑大粪;星期天战友们休息,他主动帮厨……一年后,大家评他为先进,还当了班长……
1997 年秋的一天,时任金马集团上海公司总经理助理的刘华芝邀我来上海一聚。我从安徽赶到浦东,当晚,我们彻夜长谈。他提起这件事,十分感慨:我的世界观是在八连形成的,我的成长离不开八连。
82米:全军第二
项忠(第十二任连长、警备区一旅原副旅长、2001 年转业、浦东新区档案局党总支书记)
1977 年下半年,全军在南京进行军事比武,其中一个项目是手榴弹投掷。45米是优秀,当时八连6班平均成绩62米,班长柏正彩投了82米,得了全军第二名。
这个第二名来之不易。刚进连队那阵,柏正彩体质孱弱,投弹训练时总是落后。为了提高成绩,每晚熄灯后,他就到驻地边的树林里苦练臂力,常常练到深夜。一次,他的手臂肿起来,我问他怎么回事,他不肯说。还有一次,他的韧带被拉伤,没等全好就接着练。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投弹成绩不断提高。当了班长后,他带领战士们一起刻苦训练,为八连争了光。
指导员,我求你了!
李晓明(第十四任指导员、上海预备役师某团政委)
1992 年南京东路大改造,协大祥绸布店要改建成现代化的综合性商厦。八连主动请缨,要求到施工一线参加义务劳动。那时,正值梅雨季节,官兵们冒雨奋战。工地距营区较远,施工单位为官兵们在旅社包了几间客房。但大家担心沾满泥土的衣服会弄脏旅社,深夜进出会影响旅客休息,谁也不愿进去住。
一天,干到半夜下起暴雨,疲倦的战士们裹着雨衣,背靠居民房檐,一个紧挨着一个进入梦乡,雨水渗透了迷彩服。协大祥副经理老张半夜查看工地时,看到这一幕眼泪夺眶而出,他对我喊:“指导员,你下命令吧,我这个老百姓求你一次,快让大家进屋休息吧!”说话声惊动了附近的居民,他们纷纷打着手电走出来,冒着风雨把战士往自家屋里拉……
朱大姐给我熬药
施豪杰(第十六任连长、十七任指导员、警备区某团政治处副主任)
一次,我在南京路上巡逻,云中居委会的朱惠娟大姐叫住了我:“小施,你脸色怎么这么难看?是不是不舒服啊?”那些天,我参加游泳训练,身体一直感到不适。但为了不给朱大姐添麻烦,我直摇头:“没有,没有不舒服。”朱大姐叫我把舌头伸出来,“你舌苔都变色了,快!我带你去看医生!”我执意不从:“现在不行!我有任务!”
谁知没多久,她帮我请来中医,在巡逻途上当场帮我诊治。方子刚开好,朱大姐一把夺了去:“小施,这你就别管了。”此后,朱大姐每天为我熬药,还亲自送来给我喝。上海人民对八连的爱,一桩桩一件件说不尽。当时,我就暗下决心:好好干,当一个优秀的八连人!
我的津贴,我的零食
公举东(现任第十八任指导员)
我当班长时,战士黎邦刚入伍。他从家里带来500 元钱,按连队传统,应全部存入连队“小银行”。可他只存了100 元,其余的放在身边,三天两头溜到外面买零食。一次被我撞上,我耐心劝他:“我们国家还不富裕,有的贫困地区小朋友连学都上不起。如果全国十几亿人,每人节约一元钱,就可以建几十所学校了。”我还告诉他,为了省钱,我抽了8年的烟已戒掉,津贴费、奖励费大多捐给希望工程和贫困灾区的百姓。
从此,黎邦慢慢改掉了吃零食的习惯,当兵十个月,存了300 元,还给自己立下规矩:每月存15元,捐希望工程5元,剩下的买生活用品。他父亲来队看儿子时,连声称赞:“军营真是一所大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