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是中国侨联直属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也是首家全面展示中国海外移民历史和现状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现有藏品3万余件(套)。2019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1960年,著名爱国侨领、中国侨联首任主席陈嘉庚先生倡议在首都北京兴建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2014年10月落成,其宗旨是为侨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服务,发挥海内外联系广泛的优势,充分利用中国博物馆协会华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的组织网络,广泛深入地开展文物征集与保护工作;努力举办展览和交流活动,宣传展示华侨华人发展历史和精神文化;将中外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常设的华侨华人历史文化展,分为中国人移民海外历史、华侨华人海外生活篇和贡献篇、华侨华人与中国发展、中国侨务等五部分,展出文物千余件(套),图片千余张。展览以历史传统与现代观念相结合,使用图文结合、场景复原、艺术作品、多媒体等展示手法予以呈现。 设馆长1名,副馆长2名。机构设置:办公室、藏品部、展出服务部、数据信息中心、研究与交流部五个部门。
为了全面直观地介绍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的历史文化,充分发挥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馆藏资源的作用,引领观众足不出户欣赏展览,了解华侨华人的历史文化。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内不是只有静默的藏品,声音、影像、投影、场景复原等多种叙事方式令中国人移民海外的历史进程变得生动、鲜活起来,点击上述视频链接尽请欣赏。
华侨是近代出现的概念,古代对中国人游很多称呼,唐人,华人,侨民等等,是根据中华人们共和国归侨侨眷保护法中明确规定的,指的在国外定居的,具有中国国籍的自然人。 华侨一词最早出现在1883年郑官英在呈交给李鸿章一份合同当中:凡南洋各埠华侨最多之处,须逐渐布置,亦派船来往。